译后记

楼主
Neris 2013年9月5日 15:34
  「当牧师,去布道。这是蒂姆·奥莱利高中时代职业测试告诉他的前途。他如饥似渴地去理解一切,有着行义事的激情、传道的热望和高超的口才,本是布道的材料。结果,他传播的是技术的福音。」这是《蒂姆·奥莱利》随笔序中对他的介绍。——但是,真的吗?莫罗佐夫发出疑问。   奥莱利说:相信互联网,把一切交给开发者,市场会选择出一切的答案。   莫罗佐夫说:如果相信互联网能解决一切,不仅什么问题都不解决,还会把眼前的一切拱手让人。   奥莱利的思想从他创造的弥母中就可以看出端倪。「开源」为开发者卸下了一切道德包袱;「Web 2.0」以互联网为中心建立了一切产业变革的标杆;「作为平台的政府」让政府将更多的商业机会提供给企业;就连「弥母工程」这个词,也剥去了「宣传」的专制权力色彩、「推广」的市场营销成分,成了完完全全的中性词:这个概念是我制造出来的,你买不买账,对你产生何种影响,都与我无关,不要看我,我只是「工程师」,无辜的技术宅。   莫罗佐夫在文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事情就是如此。——奥莱利在布道,但他不是牧师。他讲道的理由,同美国早年间宣扬新教伦理的资本家们一模一样,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。   就在本文定稿后的几天,有朋友说我实质上也是打着佛教徒幌子的自由主义者,行利己的事,然后依靠宗教来避免良心的不安。我心里一惊,以前没有发现这一点,但一经提醒,我非常同意。   这也许解释了我为什么心仪蒂姆·奥莱利的行事方法——他也几乎原样继承前辈的个人主义、小政府、市场原教旨精神,传互联网福音的同时建立了庞大的出版和会展生意,并不断延展其触角,对各个领域的事务赢得发言权。   不过,我还是比较喜欢莫罗佐夫。   没有为什么,只因为他在不断对科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,还从2009年的无害小胖成功减肥成了如今的暗黑系华丽学者。化用奥莱利的话,「在大人物主宰的世界,是小人物守卫着自由火种」。对于大多数外貌协会(无论对语词还是身材)的人们而言,一边抵挡着巨大压力奋战,一边还能疯狂塑身的兰德式英雄,难道不值得喜欢吗?   所以我想,奥莱利的「词媒体」帝国能大行其道的原因,是人们的呼唤吧。 By 译者 刘嘉俊

登录以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