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秀试译稿分享

楼主
理央梁 2014年11月28日 21:49
大家好! 我是本书的负责人Air,感谢大家对本书的关注! 本书的文字和传统的说明文比起来,略显调皮,其间英语缩写等 各领域的术语也是层出不穷,既考验译者驾驭中文的能力, 又需要译者活用网络资源。 由于本书要求交付期很紧,所以遴选译者时,重要的考虑因素 除了译文质量之外,更重要的是空余时间。 目前团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翻译,争取在春节前后和读者们见面。 翻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,我们乐在其中,也成长在其中。 再次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,我们会坚持做出好译作的!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分割线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“叉子为何是4齿?” 接下来我们聊聊设计。开放式文化诞生于网络,若与物质领域的设计产品相结合,会描绘出怎样的前景? 首先,我想在此说明,如果说文本是著作,那么产品原本就是器具。为了大家能够超越作家主义和作品主义,培养并分享既富有创意又实用、点亮你我生活的东西,设计产品说不定就是最适合的领域。 想来,设计产品的“连锁”“继承”和“派生”现象,早已有之。是亨利·波卓斯基的著作《叉子为何是4齿——器具的进化论》一书,教会了我这个道理。 看过书中刊登的不同叉子的照片,重温了叉子多样变化的历史浪潮——从出现草莓专用叉、葡萄柚专用叉和奶酪专用叉等各式叉子(分)的时期,发展到统一为一种通用类型(合)的时期,再到追求差异、叉子种类增多的时期(分)——仿佛一会儿置身于“叉子的寒武纪”,一会儿又来到了“叉子的冰河期”。 从大小、形状、装饰到素材,各要素的变化形成了叉子的不同“种类”,简直如同生物一样在迭代。产生这种派生的原因恐怕不止一种,因为不论是文化背景、流行风向,还是生产环境,都会左右它的走势。不过,在接下来的私人定制时代,每位使用者的身体条件、地理位置,都无疑显得尤为重要。根据使用者、场景、对象和取食方式,叉子还会无限变化发展下去。 在私人定制的制造方式里,如果解读“配合每个个体的自身情况,定制设计产品(的数据)的行为”时,将视角从“个体”转移到“整体”,那么不仅更有可能获得由不特定大多数人共同创造的“人为产物种类”,还能促进品种改良呢。这样应该会成为参与搭建叉子系统的经验。以一个设计为苗床,无数的派生设计抽芽吐蕊,最后培育出多种多样的产品大家庭。 这样看来,设计出“开放式设计”结构的关键,在于“让各个设计更加贴近用户生活”,同时“丰富设计产品的整个生态系统”(参阅川本大功论文第196页)。这就需要建立能够一举两得的体系,也就是创造出既可自由转换于个体与整体的视角之间,又能让两种观点相得益彰的氛围。

登录以发表回复